(资料图)
原标题:一部有温度、有尺度、有厚度的法治剧
我们以往看到的跟法律题材相关的剧,大多是以律师为背景创作,聚焦法官本身的剧集较为少见。然而,《底线》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,法官和律师在审判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被搬上荧屏,用视听语言的呈现方式,让观众了解到法院是如何运作的。
从这部剧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社会百态中的芸芸众生相,也看到了法院工作的温暖、温情与治愈,也从这部剧中获取了不少相关法律知识。剧中涉及的案件达40多起,从民事到刑事、从“小案”到“大案”、从“老案”到“新案”,这些案件大多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话题,不仅具有观众热度,更重要的是具有司法典型性,体现了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。
“深扎”是创作的底层逻辑,是剧集破圈的不二法则。这部剧呈现出来的高度写实的风格,恰恰是其受到观众欢迎原因。历时整整3年,主创团队在筹备阶段调研走访了全国60余家法院,深入采访200余位一线法院干警,收集了千余件社会关注度高的代表性案件,剧本前后修改20余次。这一组数据,是《底线》主创团队亲手丈量出来的。在深入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中,观众们看到了真实,看到了守正,看到了《底线》中法院题材的破圈。
《底线》通过来自现实的典型司法案例,用生活的鲜活性、社会的尖锐性和司法的复杂性,塑造了当代司法人的生动形象,既维护了法律公平公正的底线,又表达了崇德向善的人文关怀,体现了中国法治社会的进步,表达了对未来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。
《底线》是法院题材影视作品的探索,这个开头令人欣喜,我们期待在中国新时代的建设中能够涌现更多像《底线》一样优秀的作品。(《光明日报》文艺部文艺评论责任编辑、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牛梦笛)
(人民法院报)